商品外包装被仿?一个案例教你如何维权!

2025-07-07 12:00:00 作者 : 中申律师

商品外包装是塑造品牌形象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。当面对自己的心血之作被他人仿冒时,该如何维权呢?商品外包装又能否受到法律保护呢?今天,我们就通过一个真实案例,看法院如何裁量“仿冒商品外包装”纠纷,深入探讨这些问题。


真实案例

2023年8月,新疆某食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原告)就发现山东某饮品有限公司、新疆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二被告)在抖音上销售的某碳酸饮料,其外包装和名称与原告享有著作权的商品外包装基本一致。原告设计的饮料外包装独具特色,通过醒目艺术字体,加上蓝黄绿配色及椰树、柠檬元素,营造出十足的清凉感。

法院经审查发现:二被告生产的饮料外包装在整体结构、色彩、排版上均与原告的商品外包装高度近似,二者构成实质性相似。

最终,一审法院认定原告为案涉商品外包装的美术作品著作权人,二被告行为侵犯其著作权,判决赔偿159000元。二被告上诉后,二审维持原判。


深度解析:商品外包装如何受到法律保护?

一、成为受保护作品的“两大指标”

——独创性:独特表达是灵魂

(1)个性化创意:作品要与现有的作品相区别,而且要体现设计者的“独立完成性”和“创造性”。就像上述案例中,商品外包装的色彩选择、元素搭配、结构排版,都体现了创作者独一无二的创意和安排。


(2)艺术门槛:虽然审美没有绝对标准,但作品至少要达到“最低限度创造性”,具备一定审美意义,才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。


二、司法实践中侵权认定的“三个步骤”

1. 全方位考量独创性:法院不会“抠细节”,而是从整体视觉效果出发,对比商品外包装的整体结构、色彩、排版等元素,综合整体形象判断是否构成相似。


2. 精准判断实质性相似

(1)普通观察者标准:法院会从一般消费者的角度,凭借整体观感来判断两种商品外包装是否相似。

(2)抽象过滤法:一般情况下会先把公有领域元素(比如通用字体、常见图案)过滤掉,再重点比对具有独创性的表达,进而得出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的结论。


3. 证据是维权的基石

(1)著作权登记很重要:著作权登记证书可作为权利人的初步证据,能减轻原告的举证负担。


(2)接触可能性的推定:在前述案例中,法院结合原告举证的委托加工合同、登记证书等证据,推定被告有接触原告作品的可能,为侵权的认定提供了依据。


三、实用指南:从预防侵权到依法维权的“攻略”

(一)未雨绸缪:将侵权风险扼杀在摇篮里

1.及时登记,保留底稿:完成商品外包装的设计后,应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,同时注意保留创作底稿、设计过程记录等原始证据,给自己的创意加上“双重保险”。


2.合规设计,远离抄袭:避免直接复制他人商品外包装的整体设计,尤其是知名品牌的色彩搭配、图案组合等核心元素,杜绝“搭便车”的侥幸心理。


3.合同约定,明确权责:委托第三方设计时,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知识产权归属及侵权责任承担,避免日后发生争议。


(二)遭遇侵权:果断出击,合法维权

1.合理运用“法律组合拳”:综合运用《著作权法》与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扩大保护范围,让侵权者无处可逃。


2.固定证据,一击制胜:侵权取证时,重点固定被控侵权产品与权利作品的比对证据,必要时申请司法鉴定,形成完整的证据链。



在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要的今天,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,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,加强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,提高全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。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,企业能够从源头上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,降低维权成本,提升品牌竞争力。